刘基,字伯温,来自浙江温州市文成县南田乡(古时属处州青田县),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及文学家,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他被封为诚意伯。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,深谙天下安危,面对危难时,他总能果敢行动,洞察未来,制定周密的计划,旁人难以预测其心思。朱元璋曾多次称赞他为“吾之子房也”,意即刘基如同汉朝的军师萧何,是自己得力的谋士。 在中国文学史上,刘基与宋濂、高启共同并列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民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”,以此形容他智勇双全。由于他深谋远虑、善于运筹帷幄,刘基被誉为“神机妙算”的人物。 1. 旱斯具舟,热斯具裘。 当遇到旱灾时,我们需要准备舟船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水;在酷热的夏季,要预先准备皮袄,防备寒冬的到来。大旱之后通常会有大涝,洪水肆虐;酷暑过后,严寒的冬季总会来临,冰雪封冻。因此,眼前的困境不能只是眼中短期的安慰,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预见,否则,当困难突然来临时,你会手足无措,后悔莫及。 2. 多能者鲜精,多虑者鲜决。 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会做,却难以精通其中任何一门学问。那些过于多虑的人,常常优柔寡断,难以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。 3. 人情旦暮有翻复,平地倏忽成山谿。 图片 人的情感在早晚之间常常会发生变化,情势也会变得扑朔迷离。平地上,风云瞬息变化,山峦和溪谷也可以在转眼间悄然形成。 4. 自是行人行不得,莫教空恨鹧鸪啼。 游子身处异乡,忧愁常因个人情感而产生。倘若不曾顺利归乡,切不可将鹧鸪的啼叫作为无谓的怨恨对象,它与归家的无奈并无直接关联。图片 5. 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 表面金碧辉煌,内里却腐烂如破旧的棉絮。这是一种虚华外表下的堕落与败坏,提醒我们警惕外表的虚假与不真实。 6. 虎之跃也,必伏乃厉。 老虎在跃起之前,必定先低伏身子,积蓄力量,待时而起。这是一种蓄势待发、准备充分后再做决定的智慧。 7. 白云在青天,可望不可即。 天上漂浮的白云,遥不可及,尽管我们能目睹它的美丽,却永远无法触及。它象征着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和追求,永远只能望而不可即。 8. 安得普天休战伐,不令竹箭困输供。 如何才能使天下和平,不再有战火纷飞,使百姓不必为了供给战事而疲于奔命,捉襟见肘。此句体现了对战争的深刻厌恶,渴望社会安宁,与杜甫的“安得壮士挽天河,洗尽甲兵长不用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9. 落日下前峰,轻烟生远林。图片 夕阳沉入前方的山峰,轻盈的烟雾从远处的树林中袅袅升起,画面如诗如画,充满了宁静和诗意的美感。 10. 智不自智,而后人莫与争智。 拥有智慧而不自夸炫耀,最终将使后人无法与你在智慧上争锋。智慧不是炫耀的资本,而是内敛于心、行动自信的力量。 尽管刘基洞察世事、精通深奥的道理,但他的结局并不理想,甚至可以说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样美好。连“黑衣宰相”姚广孝也曾评价他,称刘基聪明过人,却未能有一个理想的结局。 洪武八年(1375年),刘基已年迈,身体抱恙,行走困难。朱元璋特意派胡惟庸派遣御医为其治疗。刘基服用药物后,腹中感到像拳头般的异物。二月中旬,刘基抱病前往朝廷见朱元璋,委婉地向其诉说,说明胡惟庸派来的御医并未改善病情,反而使得病情加重。朱元璋只是安慰他几句,令刘基心寒。 病情恶化的三月下旬,朱元璋亲自写信给刘基,并安排长子刘琏陪同他在特遣人员的护送下回到家乡。当他回到家中,病情愈加严重,于是他将《天文书》交给长子刘琏,并叮嘱他:“我死后,立即将这本书呈交给陛下,从今往后,我们刘家的后代切莫再研究此书。”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及视频)为创作者平台"快传号"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